新学期开学啦,面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我发自内心的喜欢!
在与学生的深入接触中,我发现,在这群可爱的孩子中的有一些“特殊”的人,比如六三班的王洪德,一个帅气高大的男孩,智力却只与几岁的孩子相当,有时口中念念有词,但大家却又不知所云,每天与他交流的同学很少,上学时,经常看到的是他迟来的孤单身影。还有六四班的耿丽,先天的残疾让她失去正常行走的能力,简单的行走成为了她每天都要面对和克服的困难……他们的“痛苦”都是与生俱来的,时至今日,不知他们有没有学会接纳自己,面对自习的“特殊”,也许“接纳才是最好的,当然也是唯一的选择”。还记得上周与王洪德交流的情景,虽然有时候,他有点儿答非所问,但从他坚定的回答中,让我感受到的是,他没有感觉到自己的特殊,相反,更多的时候,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记得,当时他回答我自己的上学放学方式时,他告诉我是“骑自行车”,他“骑得很慢,而且可以骑得更慢……”,在这个话题中,他有太多的话想说。这让我为他庆幸,因为他接纳了自己。在那次与他父亲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的父亲为了孩子,想了很多的办法,直到去年还带孩子去省城济南做了一次检查。虽然,结果没有改变,但父亲的希望还在!父亲向我介绍孩子经历时的淡然,这让我感受到,父亲已经接受了现实,当然早已接纳了这个孩子。我虽然与这个学生接触不多,但逐渐地因为他的特殊而开始喜欢他,这是同情,也是接纳吧。
昨天学校召开家长会,我得以与耿丽的父亲有了第一次接触,不知为什么耿丽父亲的年龄比一般孩子家长大很多,脸色黝黑,手上满是老茧。在谈及孩子的情况时,父亲始终笑着回答我的问题。当然,有出于貌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对痛苦的超越,和对孩子的接纳。我了解到,为了接送孩子上学,父亲每天要往返学校一次,时至今日,已经坚持了八个年头。听到这儿,我有些震憾,从心底为父亲喝彩,“不离不弃”,父亲不容易,父亲的这些行为显然也是源于“接纳”吧!
面对这些与生俱来的缺陷,孩子接纳了自己,父母接纳了孩子,不知作为孩子老师的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面对情况各异的孩子,我们是不是也能做到不离不弃。想到孩子们那认真自信的神情,我禁不住想对同事们说,接纳才是大家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