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1 15:58:05作者:威海教育网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精选4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壶天的火龙灯会,下面就由我来说说它的特点吧。
又到了举行火龙灯会的时候了,中午,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针线,为火龙灯“封上肚皮”。这时,姨妈对我说:“这火龙灯一共60米,共24节,每一节要插一根蜡烛,晚上以火龙灯为主,还有花灯,排灯,火流星,火球呢!”姨妈笑眯眯的对我说。“真的吗?”我开心极了,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
晚上,大家为火龙灯插上了蜡烛,花灯、排灯也准备就绪,于是,大家拿出乐器“嗒嗒嗒”的吹了起来,走了起来。“姨妈,为什么要举办火龙灯会呢?”这时,我好奇的问。“因为啊,我们壶天村以前总是失火。”“那失火跟火龙灯会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为什么现在没失火了呢?姨妈你快说呀!”我就像一个记者在对姨妈进行采访。“为什么没失火了呢?因为啊,一次,几位道士他们路过壶天村,他们说,是因为山洞里有一条赤蛇,它修炼上千年,成了一条火龙,我们这里总失火就是它在放火,那怎么办呢?于是,他们让我们每年都来举行一次火龙灯会。”“哦,后来呢?”我问。“自从举办火龙灯会后啊,壶天村就很少失火了。”姨妈笑着说。“哦。”我点了点头。
“走,我带你上街去。”没等我反应过来,姨妈就拉我上了大街。街上人山人海,这时,一位伯伯挂着一个火流星:在铁丝边上用一种线做成的网子,可以拉紧,里面放上燃烧的木炭,因为转起来时火星会溅起来,变成美丽的图案,所以叫火流星。伯伯然后取下火流星,旋转起来,溅起来的火星有时变成一颗星球,有时变成一只蝴蝶,有时变成一朵花……
壶天火龙灯会的创造和流传是壶天人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壶天人所喜爱。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一个……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牵的牢。爱护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礼貌的定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
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阿姨叔叔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高一的学生了,不怎么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叫人。一般见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妈一直说“见认识的人一定要叫,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也经常说“在校一定要叫老师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可是现在的我,总觉的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一直嘴边挂着阿姨叔叔什么的,会被我自己的朋友、同学笑话。
我承认这一点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说我有一点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爱幼。
坐车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特别是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后门一开就能看见三把黄色的单人座椅,这三把座椅是专门为老弱病残所设的。但我总是会看见一个孕妇或老人站着,偏偏会有年轻人、中年人坐在旁边。其实我猜想坐着的人有想让位的,但就是自己不想吃亏。直到售票员说“谁能让一下位?”我有信心说我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做到,看见这样的情况会主动让位!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礼貌!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有中国结,中国书法,京剧脸谱等,不过我最喜欢品茶。我先说一说有关西湖龙井茶的故事吧。
在清代皇帝下江南时,曾四次去龙井茶区视察,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
井茶名声大振,扬名天下。
所以我把家里的龙井茶拿出来,准备泡上一杯,品尝一下。刚拿出来的茶叶是深绿色的,扁扁的,脆脆的。我把茶叶放进一个透明的杯子里,再让妈妈帮我倒上九十度左右的开水。倒进去以后,茶叶几乎都浮了上去,只有几片茶叶竖在杯底。摇一下杯子,茶叶好像都在跳舞。此时龙井茶的'颜色变成了浅绿色。妈妈说品茶就像品味人生。我想尝尝人生的味道,就迫不及待地喝了第一口,有点苦涩,但带点清香,这大概就是人生的苦味吧;紧接着,我喝了第二口,这次味道比较淡,还略带些甜味。真是苦尽甘来
啊!我想这大概就是人生中的甜味吧;第三次喝就没什么味道了,和白开水差不多,但是清香还在其中。
我喜欢品茶,更喜欢茶文化,由此我更爱我的家乡,龙井茶也是杭州人的贡献吧!
今天,是我们开展假日小队的一天,也是我们寻访杭州传统文化的一天。
首先,我们到了南宋御街的'一新坊,开始学习杭州话。我爸爸是志愿者老师,他念一句,我们跟一句。比如,“馋捞胚”、“葱包桧儿”、“油冬儿”、“口流水嗒嗒滴”……
紧接着,我们开始做陶艺。一开始,我们看叔叔做,他说要把陶泥放在一个磨盘的中间,而且要把它贴住,也不要让它转的太快,否则会把陶泥飞出几米远。终于到了自己做的时候了,我拿了一大块陶泥坐下,开始做。首先,我把陶泥浇湿,然后让它贴住磨盘,但我不小心把磨盘弄的飞快,我赶紧让它停住。结果,停住可不是一件好事!陶泥飞了出来,刚好砸中了我肚子,我疼的哇哇大叫。后来,我的手和身子都是陶泥,简直就是个陶人,都能进火烤了。但是,做成一个杯子还要很多工序,现在是泥坯,要将它晒干,再上色,还要上釉,最后用火烧,才能做成一个杯子。这种工艺就是和南宋官窑一样的。据说宋朝的经济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
最后,我们在杭州博物馆学了很多杭州老底子的知识,我这才发现,杭州到处都是传统文化。
2003年,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尼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04年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05年,韩国成功申报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民俗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热恋圣诞节。然而,在崇尚洋节时,似乎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
很多中学生能熟练的用英语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子却形同路人;说起西方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一无所知。仔细反思,究竟还有什么传统文化也已濒临失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国人自己的事。我们要熟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验古人在诗词里面留给我们的意境美;我们要多听《贵妃醉酒》,从传统戏曲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风姿;我们要过清明节、端午节……,在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把它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习儒家经典、道家理论,那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可以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
如今,国家为保护民俗文化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央视《百家讲坛》也先后推出了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庄子》、钱文忠的《三字经》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古代文学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创新,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带动了国人对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清明时节的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时与家人的团聚,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读孔子、学老庄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都来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淡去了刀光剑影,渐远了鼓角争鸣。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了宏伟的唐朝。唐朝的雄浑气度有魅力,唐朝的精美陶瓷有魅力,唐朝的繁荣昌盛有魅力,而最有魅力的我认为还是唐诗。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体现的气度与强盛。从“将军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人恢弘的气度、豪迈的气概和非凡的`自信自然融入到这些唐诗中,透视出唐朝国力的强盛,没有什么东西像唐诗一样可以穿越千年向我们传递如此精微的信息。它就是一部诗化的史书,研究唐代历史,我们没有理由不研究它富于魅力的诗歌。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描绘的细腻与美妙。苏轼评论王维诗歌时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看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怎能说不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清江花月夜》岂不是一幅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唐朝风景太多太美,以至有这么多乐山乐水的诗人。回首千年,大唐的风景似乎还在眼前。唐诗如画卷,收藏着唐朝秀美的风景,以至使我们分不清到底是唐诗的魅力,还是山水本身的魅力。
唐诗的魅力在它所表达的人格与精神。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他的弊端,唐朝既是辉煌的,又是糜烂的。值得庆幸的是,总有一群时代的精英、民族的脊梁在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告。在唐代,这种声音最深沉的当属杜甫。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可他却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还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沉吟,都无不传达出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唐诗因杜甫等人低沉有力的吟唱而具有一般诗歌无法比拟的魅力,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崇高精神的呐喊。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它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瑰宝。因为无穷的魅力,它涉过时间的长河流传千年;因为无穷的魅力,它突破语言的壁垒广为流传;因为无穷的魅力,它超越一个鼎盛时代的一切,抽象为唐代的符号。唐诗的魅力无限,唐诗的魅力永恒。
家乡的春节,很多风俗是和外地一样的。
团圆饭——在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起的早,从一大早开始,便看见厨房里冒起了袅袅炊烟,一大家子都围在厨房里,各干各的事,小孩子时不时地闯进厨房,偷偷地用手捏起烧好的菜,放进嘴里,还没等大人们反应过来,就早已溜走了。到了中午,满满一桌子菜,大家伙都围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天。小孩子呢,拿着个小酒杯,时不时用筷子蘸一下,还没等饭局结束,小脸就已经泛开一片红晕了。
放鞭炮——在春节中,小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放鞭炮了,吃完饭,紧紧地躲在大人身后,嘴上逞能,脸上的紧张却早已把他们出卖了。当鞭炮响起的时候,孩子们的第一反应边便是捂耳朵,适应后,便慢慢地大胆走上前了。一阵响后,孩子们便立马围上去,用炸碎了的红纸片互相撒着,没一会儿,头上、衣服里便全是的了。
贴福、压岁钱——大年初一一早,每家每户便贴上了倒&;ldqu;福&;rdqu;,这时,孩子们总会围在门前,议论着为什么要贴一个倒&;ldqu;福&;rdqu;,家里的老人总是会不厌其烦的回答道:&;ldqu;这是福到了啊!&;rdqu;。让孩子们最高兴的事便是接压岁钱了,当天晚上,会把压岁钱压在枕头底下,说是可以辟邪,第二天,孩子们便拿着这些钱,上街买吃的去了。还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没有,在大年三十那天要烧鲢鱼,当天不能吃,说要年年有&;ldqu;鱼&;rdqu;,有的`小孩子不听话的,想趁着大人不注意尝两口,也被大人发现,赶了回去。
听父亲说他们小时候的春节,总是那么让人期盼,平常日子里,并没有那么多好吃的,所以,到春节那天,总显得特别兴奋,跑在小巷里,看见哪户人家门开着,便进去说声新年好,那家主人一高兴,便抓起一把糖塞进孩子的口袋,所以等他们逛一圈回家时,口袋里总是鼓鼓囊囊的,说不定手上还会捧着一把。
近年,每年的春节都是在饭店度过的。再也没有了以往的那种热闹,那种淳朴,那种属于家乡的味道了。可是,又该去哪里寻找往日熟悉的亲切呢?
传统文化是每个国家独有的文化,是祖先在漫长时间里的积累,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性的商业化,所有一切都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祖辈留传下来的精华正在慢慢的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现在随着西方各种节日的攻陷,传统节日却被渐渐淡化了,鲜少有人重视传统节日,像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重阳节插茱萸、中秋节时赏月亮、腊八节时喝腊八粥等等。只有老一辈的人才能记得,总是遵循留传下来的传统,过好每一个自己的节日。而一些年青人年少轻狂,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传统节日,可是一到洋人的节日就大肆铺张、大办特办,好像他才是外国人。他们总是热火朝天地庆祝西方节日,我好想问问他们:中国人的节日呢?习俗呢?传统呢?早就被抛之脑后,飞到九宵云外去了……
其次就是传统歌舞。扭秧歌是很经典的例子,老人们在公园里卖力地扭着,年轻人却带着讽剌之心在嘲笑,他们喜欢的是西方的街舞、交谊舞等,这些更受他们的捧场,好像跳扭秧歌是奇耻大辱似的。再看看京剧,它有浓厚的历史、精彩的对白,这可是老一辈人的最爱啊!是我们的国粹啊!可是现在有几个人能看得懂,哪怕坐下来静静的观看10分钟都难呢!
还有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皮影戏、中国独特的糖人、历史悠久的活化石梨园、传统的书法绘画等都受到严重的.冲击。传统思想遭人嫌弃,这种种现象叫人担忧啊!看着它们慢慢地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依然热情的迎接外来文化,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华文明早晚不复存在。
该如何保护它啊?要从小培养对它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喜欢,有了喜欢才会关注,有了关注就不会消失。慢慢的越来越多人关注,就会有人去继承发扬,队伍会越来越壮大。国家也要不断的参与进来带头作用,给人舞台展示、鼓励大家积极,把传统发扬到国外,让世界为我中华而激情万丈,让外国人为我们的传统而折服迷恋。每个人都有义务,在任何场合下都要宣传文化,每个人都是代表大使,做到全民都行动起来,让这种信念,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保护它,每个人都要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守护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守护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守护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守护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守护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守护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和妈妈一起聊天,总听妈妈说起小时候过年的事。妈妈说,她们那时过年和现在有些不同。临近过年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就特别期待春节的到来、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新衣服。给妈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蒸枣花馍。
枣花馍是过年较为隆重的仪式之一。腊月二十八有“二十八,蒸枣花”的习俗,大人们会聚在一起,一家接一家的蒸好多好多的馒头,还有各式各样的“枣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和我一样,不知道什么是“枣花”,内心充满着好奇。妈妈说,枣花是以小麦和红枣作为主要的原料,然后用发酵过的白面捏成不同的样式,比如活灵活现可爱的小动物。最后将做好的枣花样式放在做好的圆形面团上,用红枣做点缀,就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枣花”就做成了。妈妈说,这些“枣花”是大年初二特殊的礼物,是女儿带给父母的.“专属”礼物。枣花寓意着子女和父母之间心连心。听了这些,我才明白为什么以前妈妈会说我是他们的“枣花”,是他们的“小棉袄”。
接下来就是除夕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久违了的饺子和只有办喜事才能看到的饭菜。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因为在那天晚上会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那时的拜年可不会像现在一句“爷爷奶奶新年好!”这么简单的,是中规中矩的那种拜年哦,是要真的跪拜的,感谢长辈们一年来的辛勤劳苦,最重要的是,长辈们会给孩子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很少很少的,只有一元、两元、妈妈说谁要是能得到五元、十元那可就不得了了。孩子们看着手里的“压岁钱”,心情无话言表,默默的盘算着自己的钱能不能买到向往已久的笔记本或者明星画,又或者是漂亮的小头花….零星的压岁钱也给孩子们新年带来无穷的快乐。
而我们现在呢,压岁钱不知道是以前的多少倍,衣服也是数都数不过来,可是过年我们却没有妈妈说的那种快乐。虽然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但年味却没有了。除夕的晚上家里的人每人拿一手机,目不转睛的盯着小小的屏幕沉浸其中!去长辈家拜年,大家也都是抱着手机不说话,小伙伴们也不再因为压岁钱而开心的睡不着,而是聚在一起一起玩电子游戏。
现在妈妈很怀念童年的新年,童年的年味儿,我也多么想过一下那样有年味儿又快乐的新年呀。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守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守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 福 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 文明古国 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守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昆曲,起源于昆山,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唱腔,现又被称为昆剧。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诠尽一生,唱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叹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赞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昆剧《顾炎武》,感触颇多,可以说这是顾炎武一生的诗意栖居。
每次去亭林公园的时候,都会看到那么一座须发飘飘的大儒雕像,他高大而神圣。这就是每个昆山人都引以为傲的顾炎武。顾炎武出生在明朝江东的名门望族,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在这座雕像后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就是顾炎武留下的旷世警言。
昆曲是我国的国粹,是昆山的骄傲。一个人,一段文。全剧由《思归》、《诀母》、《惊碑》、《对狱》、《论试》、《问陵》六出折子戏串起演绎了顾炎武的一生。其中第二场《诀母》最后一幕最为我感动,经历苏州屠城的顾炎武归家,大义凛然与母亲(其母后绝食殉国)诀别,忠孝不能两全的顾炎武泣涕着退场,走向更深刻更艰险的人生之路。
后来的《对狱》诠释了顾炎武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清廷的抵抗,面对中华文脉的断裂,他唯有用残存的生命续写文人的担当。而《论试》则是顾炎武思想的转折,面对妻别,紧接又遭遇弟子请辞,促使孑然一身的顾炎武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与国、与天下如何自处。
最后一幕《问陵》顾炎武向少年康熙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世纪叩问: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更是振奋人心。最终,他留下了一句旷世警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纵观全剧,顾炎武对家人朋友情深义重,但是他为了救护中华文明的残存碎片,舍弃小家,为大家,为了中华文明而奋斗了一生。这样的大家情怀,这样的大局意识更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而我们现在生活在时代的甘露下,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将优良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生淡泊名利,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一生不倦奋斗,影响着代代仁人志士;一生博学于文,激励中华民族万千儿女。少年强则国强,为了祖国的未来,美好昆山的未来,我为伟大的顾炎武喝彩,为精彩绝伦的昆曲喝彩!
传统文化,构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此刻,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一样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仅如此,以往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必须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当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在元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泛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冷漠,甚至将被国人遗忘。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娱乐的文化”,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跑到脑后。许多人已经将自己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不知道中国经历了多少朝代,有过哪些辉煌;他们甚至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历的那些苦难,所受的屈辱。有人说:“当一个民族忘记了它的历史,忘记了它的传统文化后,那么它离毁灭也不远了。”的确如此,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放弃,还剩下什么呢?
毛笔书法,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没有毛笔书法,也就没有“书圣”王羲之,也自然没有著名的《兰亭序》。然而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写毛笔书法呢?与我们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都要开设毛笔书法课,每个人都要懂得写毛笔字。日本的毛笔书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我们呢?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京剧、皮影戏、变脸…这些都逐渐淡去,现在的人们忙于追逐潮流,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对着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过活,传统文化成了远去的记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静下心品读中国的四大名著,面对滕王阁也很难再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困难也很难再吟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诗,那宋词,那元曲,还有多少人记得?现在的我们沉醉于青春小说,科幻小说,沉迷于网络。可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现在许多西方的学者到中国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来学习中华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却把这些遗忘,这应该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重视即将被遗忘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续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不管怎样,中国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紧急情况下,推开了两名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双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叹她的举动,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对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类似“埋儿养母”的极端行为,这种行为更让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违当今社会主义所“规划”的和谐蓝图的“传统道德”如今注定要被剔除,倘若继承这些糟粕,必定会收到法院的“通知书”和“警察的手铐”。对那些垃圾道德必须剔除,毫无疑问。“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为千年后的我们描绘了一个男权社会。“裹脚”定义了当时的'审美标准,那也注定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巨浪冲走,尽管它在某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今天的我们可以用千年后的眼光重审过去的历史事实,讽刺当时的文化糟粕,却不知道后人千年后亦会用这样的眼光打量今天我们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报国”的英雄与现在骗津贴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过去文化的精华大都随时间的拉长减轻了质量,甚至湮灭了。
不可否认,自中国打开大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便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袭。新旧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时代的先进文化才能占到上风,而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精华大都失去了,或者改变了最初的形态,遭到扭曲,甚至泯灭,无迹可寻。“圣诞日”“复活节”充斥店家“商战”,“七夕”演变成了“情人节”;——这是多么的遗憾。
我们承认,中国传统道德中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间断的文化精华,留传至今是一笔无法用金钱丈量的巨大财富,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区别于其他民族血脉的独特精髓。换言之,这就是“本”这就是“源”。
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价值,继承并发展精华,保持传统道德的内在思想形态,维护精华的本原,将它带入当今的生活实践中去,在它的基础之上构建符合这一时代的道德文化大厦。
穿越时空,传统文化是如此丰赡而厚重:
它是颠沛流离的孔子,逍遥云游的庄周;它是炫目的先秦诸子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是卷帧浩繁的《四库全书》;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是王羲之流畅自然、凤舞龙翔的《兰亭集序》,是一人一马一车一户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图》;它是京剧、是老腔、是苏州评弹,是河北梆子;它是武术、是空竹、是风筝……它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喟叹;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还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时过境迁。现代大都市,高楼鳞次栉比,霓虹闪烁的街巷少有人吟哦诗词歌赋;江南小镇,葱茏的篁竹中,笙箫琵琶喑哑了,风萧萧兮少有笛短箫长……长江、黄河落寞了、困惑了,因为传统文化与现实之间恰似隔着厚重的门,令它难以回家。
我们到底怎么了?近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吗?渴望它生生不息的传承,为此,竭力发展着传统文化项目。
只是,形式大于内容,我们真心让它回家吗?
有多少人真的静下心来,放下大都市里的速度、远离喧嚣,像外卖小哥雷海为那样坚持不懈13载,精心地品读、涵泳过一首首唐诗宋词?有多少人摒弃浮躁,甘居陋巷几十载,齐白石般如初遇如诀别,研墨执笔,让眼中捕捉到的鲜活跃然纸上?当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的森林,遮蔽了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时,国人心中早已淡漠了传统文化那几千年陈年佳酿的回味,意识中西方张扬、活泼的时尚和洋节似乎比传统文化更有品味——圣诞节的红和绿,喜气洋洋;万圣节的.蝙蝠、南瓜,比比皆是。诚然,我们需要活力,需要接纳各种各样的东西方文化来丰盈自己。但怎可冷落、忘记祖先用五千年历史创造的灿烂而瑰丽的华夏文明。落叶归根,百川入海,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变得日益功利、浮躁,恰似随波逐流的萍,漂浮不定。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再像国人内心之外放飞的鸽子,更不能像异乡的游子渐行渐远。快洞开厚重的门,用真诚召唤它回家吧。
放学了!一回到家,我把书包一扔,冲进卫生间洗了把手,甩了下湿湿的手,就去摸电视机的开关。哈哈,又可以看《中国诗词大会》啦!我特别喜欢这个节目,每当看到选手们镇定地答出一道道题,我都不禁鼓掌叫好;每当看到选手们神情凝重地思索,我也不由得手心里攥出了汗。
突然,一双大手按住了我的小手,我诧异地扭过头,只见爸爸站在我身后:“乐乐,我看你挺喜欢这类节目,我们今天也举办一次‘家庭传统文化大会’,你和妈妈来一场PK大赛,怎么样?”我暗暗叫好,心想:“这些天我可是背会了不少诗词,比赛不就是小菜一碟嘛!”顿时鼓起了全身的劲儿,连连催促爸爸出题。比赛开始了。
我对答如流,妈妈也不甘示弱,你来我往,很快比分就战成了9:9平,气氛顿时紧张了起来。这时爸爸说:“请双方选手注意!接下来是一道至关重要的抢答题,答对者就是本场大赛的'冠军!不过,答错了可是对方得分哦!”听了爸爸的话,我心想:“抢答可是我的强项呢!”边想边得意地看了看妈妈。我这里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只听爸爸大声说:“注意!注意!请选手们根据以下三个条件,说出这个人物的名字。可随时抢答!一,这是一个远古时期的女子;二,她整天不吃饭,但特爱衔树枝……”“啊?
这不是精卫吗?”我立刻拍着桌子大叫:“卫精!卫精!”爸爸妈妈愣了一下,然后都哈哈大笑起来。爸爸笑得直喊肚子疼,妈妈笑得连眼泪都流出来了,她指着厨房说:“那……那……那才是你说的‘卫精’!”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我看到餐桌上正放着一袋新买的味精!啊!是我急不择言,居然把“精卫”说成了“卫精”!爸爸宣布:这一场比赛的冠军是妈妈!真令人沮丧!不过,爸爸说,我在这场比赛中的表现也很出色,要给我颁发一个“最佳选手”奖,奖品是我最爱吃的酒心巧克力!哈哈!我顿时破涕为笑。
我跟爸爸说,这场“家庭传统文化大会”既有趣又有爱,不仅学会了不少知识,还让我对妈妈刮目相看呢!希望以后每周都能举办一场这样的比赛,爸爸愉快地同意了。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你从秦汉走来,却要面临着被遗忘,消亡的危险。书法,请不要离开我,好吗?
记得小时候放假,我整天无所事事。姥爷见我这般摸样,便叫我去他的书房。我刚刚踏进门,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浓郁的味道——墨的味道。那味道有些臭,令人生厌。屋里很黑,但姥爷却端坐在桌前勾描。他虽带着一副大而笨拙的老花镜,但眼睛却炯炯有神,眼珠里流露着欣喜的神情。只见他一会细致观察,一会奋笔疾书,一会儿便轻飘飘的.勾描,并合眼微笑,仿佛已陶醉在这水墨陷阱里了。而我却不以为然,只是有些好奇姥爷的举动。
老爷突然开口道:“来,你也试试吧。”我虽对这东西没什么兴趣,但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我便坐下了。只见姥爷细细的调好墨后,便教我拿笔。他用他那粗糙的大手将我的手指绑架到了笔上。接着,又紧握着我的手,慢慢的写下了一个“文”字。但我是初次拿笔,小手一直在抖动,所以字便成了一个“四不像”,甚至是一个丑八怪。但姥爷却欣慰地说:“挺好啊,小伙,比我当年好不少啊。当年我父亲教我书法时,我还比你大呢,都没这个字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这话稍稍震动了我。难道,这书法也是前辈对晚辈的一种传承的爱吗?
姥爷那天连续给我上了一节三个小时的书法课。他讲的满头大汗,如雨一样的洒落在地上,但脸上却无丝毫的疲倦之意。他给我细细讲了书法历史,书法的名人,又转移到了他小时候自己在墙上写字。接着便让我写自己的名字,并让我自己尝试调墨。我渐渐地融入到这笔墨的世界里去了,融进了姥爷的仙境。姥爷的授课使我迷上了书法,迷上了这笔墨的仙境。姥爷让我感受到了笔尖触碰宣纸,挥动,舞出一个个美丽的字时的享受。
就这样,我便迷上了书法。在那笔墨世界,我可以找到无限快乐与享受。因此,我每天必去姥爷的书房,也报了个书法班。
但随着姥爷回到老家,书法也随之而去。也不知怎么的,路边橱窗内的书法作品,不知何时就换成了营销广告。以前还播出的书法节目,什么时候又换成了娱乐节目呢?就连那课外班也悄然离去。
书法,难道就要这样被遗忘吗?传统文化就应该这样被吞噬吗?救救书法吧,救救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历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诗词,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像这次《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更引来一股综艺清流。
不知何时,我们忘记了李白杜甫那抑扬顿挫的写作风格,也淡忘了他们那种率真自然的高尚品质。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让我们唤醒对诗人的认知;如今新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完美和平的生活。高新技术的变迁,使我们不得不让我们厌弃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吸引,让我们喜爱并关注它。
以往的诗歌是多么灿烂辉煌。在唐代鼎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文学遗产,《唐诗三百首》就是其中之一。我喜欢能体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情的唐诗,其中就有李白的《行路难》,虽然篇幅短,但诗中字句清晰,语言优美,透露出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体会到诗人在崎岖的路途中,仍然怀揣着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流传千古。
以往的诗歌是多么安闲舒适。就像王维写的《竹里馆》,写的让人清静安详,营造了一种闲适、静谧的环境,用最朴实的口头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独自一人静坐,摆脱孤独的束缚,迎接大自然的拥抱。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仿佛诗人超脱现实,他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我们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中,要把诗歌所包含的精华发扬光大,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那股对学习的热情对思考的认知在他们心中悄然构成,也就在脑中构成一种养料,充实我们的大脑,填满了心中的空虚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世间的人情世故,这也就出现了许多才女豪杰,他们就更容易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为自己谱写一段属于自己的新的人生里程,就像是一个明亮的圆盘,投入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擦亮他,不要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使它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地,所以我呼吁所有人在心里,为它留一份属于自己的位置,让诗词永远历史这个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泽。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期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所以,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景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能够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职责、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讬者,中华民族视之若祖先之生命,无限敬惜与爱护她。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汉字是其承载者,传播者,见证者,昭示者,从甲骨文、金文以至于今天之楷体,中国汉字三千年永垂不灭,辉光常新,令全世界人民为之动客,为之起敬,为之惊叹,这实在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奇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欣慰和自豪,应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习和运用汉字、汉语,开掘五千年文化典籍的宝藏,继承它,宏扬它,创造更加美好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化,贡献于世界,这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大任!
二十世纪末,我国科学界、文化界的英才,终于发明了汉字输入法电脑打字机,其输入速度远超于拼音文字,同时创造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以及电子出版系统,使印刷业高迅度发展,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印刷史上的大事。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汉字相结合,引起了国人对汉字的重新审视,同时也为复兴汉字文化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汉字究竟是科学的、智慧的文字,还是落后的`、僵死的文字,将不辩自明矣。
保卫汉字,复兴汉字文化,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关乎中华民族腾飞发展,自强自立,为世界人民做出贡献的大事。汉字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宏扬汉字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世界文化的血液之中,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大事。现在世界上约有 85 个国家的高校都设了汉语课,约有 3000 万人在学汉字、汉语,汉字、汉语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世界强势语言之一。 21 世纪,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将会大展风采,为世界人民所欢迎。
汉字是世界文字惟一仅存的最古老而又辉光常新的文字,汉字应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国内,在西安或任何一个大城市,应建立中国汉字文化博览馆。文字研究者,语文教学者,应该以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的精神,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对汉字作多元化的研究,阐释汉字原创性之奥秘,为复兴汉字文化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应该大力发展汉字文化产业,全社会都应重视、关注、推动汉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自古代开始,儒家文明的发扬,四大发明的出现,中国进入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数不尽却触摸得到的传统文化。
我十分庆幸自己生长在济宁,这个拥有无数称号的城市。水泊梁山在此地发扬,运河之水在这里滚滚流淌,孟子。孔子等文学巨人从此地拔地而起,走向辉煌。身在“运河之都,礼仪之邦”的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空气之弥漫着的书香之气,儒雅之风。
课堂里,朗朗读书声围绕儒家经典——《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走廊里,不打闹、不奔跑,同学之间小声谈论问题。见到老师向老师问好,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平等,当同学犯了错误,会主动诚恳地向老师道歉,而老师也并不责怪,用知识的力量解决,道理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餐厅里,儒雅、文明就餐时我们的约定。向餐厅老师道谢,不大声讲话、说笑,吃饭时吃多少要多少,不能剩太多饭菜,吃完饭还要擦净桌面,做到来时去时的环境完全一致。文明做人、文明就餐应在所有人心中。
但,即使是这样美丽的地方,也有些文化已被人淡忘,就要消失不见。
从前那美丽的'书法在中国新一代人的手中成了弯曲爬动的“小虫子”,再没有了古时的飘飘洒洒;流淌了千年的运河,也被人们随手扔掉垃圾和随意破坏而严重污染,没有了昔日的光辉,变得破烂不堪;令外国人仰慕三尺的茶道,也被人渐渐淡忘。反而外国饮料被追求潮流的人们握在手中,人们不再静心品茶,而是握着可口可乐、咖啡、奶茶等饮品。因为科技的发达,人们追求潮流的欲望,文化,变得黯淡。潮流与文化,更多人选择了前者。
还好,近年来,人们终于醒悟,重新拾起文化有多么重要。更多人去学习书法,锻炼自己的心境;古老的运河在众人的努力保护下充实辉煌;人们又开始品茶下棋,培养自己的“宁静致远”。潮流在追,文化也要一同追。
迷人的大运河闪烁着点点银光,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却隐藏了济宁人文化的光辉,儒雅的辉煌。虽然还有着种种不足,但“运河之都,礼仪之邦”的济宁,也定会为这些美丽的传统文化更加辉煌。
这一天是鬼节,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喜庆的日子。这一天我将不被许可走出家门。这个决定让我十分沮丧。听老一辈人说“这一天啊!许多鬼魂要被放出来,去看望自己的亲人,所以不能让小孩子撞见喽。”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从未谋面的就离我而去的爷爷。我想爷爷会不会在这天来看望我?我感到期待。
这天家中要数奶奶最忙了。搭起个祭坛,便摆上些酒、肉、水果等。在烧上香、蜡烛走上前拜几下。就等天发黑。
夜穿上黑衣,便拥有了几分神秘。天上的星星比以往的还要少,月亮看上去若隐若现、躲躲藏藏。街上没有一个人凉风不断的吹来虽然是夏天但是还是让人发冷。只有几个人蹲在自家门前烧纸钱。奶奶也要到楼下去烧纸钱,我不能出门只好趴在窗头静静的看着,奶奶在纸钱上写下爷爷的名字。我好奇的问:“为什么要写上爷爷的名字呢?”妈妈笑了笑:“怕爷爷收不到钱,就被其他的鬼抢走,所以要写下爷爷的名字。”
“哦”。我对妈妈的回答半信半疑,街上好冷清连猫也躲开了,这个节日大概是让人们去怀念自己死去的家人,能让我们的家人有一种安息的意思吧。
纸钱一张一张的烧了起来化做了浓烟。满载着奶奶、我、爸妈,饱含着对爷爷深深的思念。希望爷爷能在天堂上过的幸福。火烧的越来越凶,成为了灰。“爷爷能收到吗?”我天真的问。妈妈沉思了一小会“一定能”。烧完奶奶恋恋不舍的`上了楼,街道更安静了。
说来也巧,奶奶上来,家中无意发现了一只不速之客一只绿色的小虫子,我正要上前打死它的时候。奶奶却阻止了我:“这个可是爷爷的化身啊”。我疑惑了。奶奶却笑眯眯的说:“传说死去的人在鬼节因思念亲人化身做小虫子飞到自己亲人家中去看望他们。以知道亲友的平安”。“那怎么说这是爷爷的化身呀!”我大吃一惊。奶奶用树枝挑起了小虫,飞吧,飞走吧。那小虫似乎在留念什么,依依不舍的飞走了。
不同的日子,不同的节日。虽然不是喜庆的、快乐的。但是我们也要过完每一天。每一天也会让我们意味深长,就比如说:鬼节,鬼节是让我想起死去的死者,让我们怀念不以这个节日让我想念,爷爷虽然我从没有见过爷爷,可是在鬼节却让我知道爷爷以前曾有存在过,疼爱过我。
书法又名云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融汇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每当读到:“中华书法,生动形象……”的句子时,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那是我与书法的爱恨情仇。
一个有深厚文化氛围的家庭,一个酷爱书法艺术的爸爸,让我与书法结缘很早。翰墨飘香之中,铁划银钩之间,我却始终无法亲近它,甚至对它满怀痛恨。
我痛恨它,是因为它既累又费时,远不如去打一场篮球那么酣畅痛快。而且我觉得书法若有情感,它肯定不喜欢我!看:我呆呆地站在屋里,目中无神,看起来就像一个年逾花甲的小老头,无精打采地蘸墨,动都还没动两下子脸就已经有胡须了!不仅这样,“他”还让我的手抖得不行,写的横变成了一条小蛇,写的竖变成了一根歪木棍。写毛笔字的时间好难熬,我变得特别会“磨洋工”,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只写了两个字,瞬间一记爆栗从天而降,“吃”得我眼冒金星!好痛!
无论我怎样不喜欢,对于书法练习,爸爸从未松口让步。爸爸常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于是别人玩耍时,我在写字;别人看电视时,我在写字;别人玩累了,酣然入睡,我还在埋头苦练……练着练着,有一天,眼前冷冷的字居然变得温柔了。我仿佛看到眼前打开了一扇窗,窗外的阳光照在身上懒洋洋的,金光闪烁中,各种字体款款而来,都对我展开了笑脸。渐渐地我走近了它。
书法,它是那么博大精深。它既有趣又有特点。它的每个字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飞”字的两点就是你的羽翼,让人感觉若行若飞;“天”字的一横就是“整个天空”,“天”字盖着一个人,让人感到辽阔宽广!书法极富特点,他们的笔画、样子千奇百怪,变幻莫测。一个“事”字,运用不同的粗细笔画,它的样子可以是方方正正的大西瓜,也可以是一位修长的亭亭玉立的仙女,还可以是一位有钱的贵妇人;“飞”字在我眼里既可以是一把弯刀,也可以是倒了的喷泉……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书法。
铺毡、展纸、加水、蘸墨,我运笔如风,时间的流逝我已经无暇顾及。写啊写,窗扉轻启,清风徐来,我看到了《诗经》、《楚辞》,看到了唐诗宋词,看到了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看到了窗外这全新闪亮的世界,我陶醉其中……
俗话说“北孔南朱”,今年寒假,爸爸带我去了朱熹当年讲学的考亭书院。
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考亭书院的牌坊。这座牌坊可真高,全是用石头做的。听说牌坊上的“考亭书院”四个大字是皇帝亲书。牌坊上还刻着各种各样的瑞兽,匠心独运,栩栩如生。爸爸说这牌坊是考亭书院唯一留下的真迹了。由于朱熹等人的'传道授业和潜移默化,考亭村民崇学尚文,直到清末都一直妥善保护和使用着这座古老的书院,书院里一直是书声朗朗。到了解放后,由于“破四旧”等原因,书院便破败下来了。偏偏这时要建水电站,政府便只把牌坊搬到这里并保护。其他的都毁坏了。唉,可惜了。
在叹息声中爸爸带着我走上了通往牌坊后的台阶。这排长长的石阶,顺着山坡向上延伸,显得十分庄重、严重。爸爸说,这台阶是本世纪初,政府建坡上的朱子祠时候修的,可惜后来保护不力,朱子祠又坍毁了。
站在石阶的中间往下看,考亭书院的牌坊、石阶两旁正茁壮成长的树、远处的田野和麻阳溪尽收眼底。我爬这么一百多个台阶都觉得累,回想当年求学之人不远千里地来拜朱熹为师,真不容易啊。那么,朱熹先生当年创下的书院又怎能让它就此消失呢?
看出了我的疑惑,爸爸把我带到了旁边的公告牌。原来,政府打算重修书院,规划图都展示出来了,几乎跟原来的书院一模一样。消失的书香气息又将在废墟上升起。
考亭村本来就山清水秀,现在政府利用朱熹文化以考亭书院为主打品牌把它建设成文化旅游区,每到假期就有很多人来游玩,特别是对朱子文化感兴趣的人和学生们。
确实,我看到了考亭村里朱熹老师当年的民居也被保护起来了,可惜,是做成饭馆,没什么文化味。我想,如果做成一个朱子书院,里面有老先生教书,有一些小学生读国学,是不是更好一些?总之,要注重保护,也要注重创新。书院和古老的村落对我们是文化的宝库,如果能想一些法子,让古老村落自己创收,那就可以把文明很好保留下来了。
希望书院的那朗朗书声永远传扬下去,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永远传扬下去。
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尼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04年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05年,韩国成功申报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民俗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热恋圣诞节。然而,在崇尚洋节时,似乎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
很多中学生能熟练的用英语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子却形同路人;说起西方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一无所知。仔细反思,究竟还有什么传统文化也已濒临失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国人自己的事。我们要熟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验古人在诗词里面留给我们的意境美;我们要多听《贵妃醉酒》,从传统戏曲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风姿;我们要过清明节、端午节……,在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把它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习儒家经典、道家理论,那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可以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
如今,国家为保护民俗文化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央视《百家讲坛》也先后推出了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庄子》、钱文忠的《三字经》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古代文学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创新,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带动了国人对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清明时节的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时与家人的团聚,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读孔子、学老庄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都来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悠悠华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想法,还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断,都让我们炎黄子孙受益终生。回顾我的成长,我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随。今天,让我给大家讲下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儿时,父母教我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那时候呀呀学语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当时的我虽然不明白里面的具体含义,但是由于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起来倒也挺有乐趣。这更是为我积累了宝贵的人生财富,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国学。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能背诵起来,每每读出来,总觉得自己好厉害,到让我感觉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味了。
长大了,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今,我也会在本子上写上我喜欢的诗歌,还会写几句我自己的感受。也许是读的多了,让我更加深刻的走进了作者的世界中。有时候,也多了份多愁善感。相应的对生活了有了更深的认识。我非常欣赏的诗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常常想这里面蕴含了多少豪迈和激情。这些平平仄仄的诗句伴随着我的成长,我想的我对传统的文化的喜爱并没截止,我还要探索更深的奥秘。
在闲暇之余,我还会读下四大名著等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我听妈妈说,这本书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如今,不懂的地方,我就会请教父母。我感觉这本书就如酒酿一样,香醇美味,让我沉醉其中。我会和林黛玉一样去忧思,和贾宝玉一样去叹气,这其中的.各种滋味,我想也只有认真品读的人才会更加的理解其中吧。
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这就是我的认知。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一直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它独特的魅力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品味、去发扬。今天,我虽然只是一名初中生,然而,我很庆幸,我爱上了传统文化。此刻,我只想说,我非常感恩,这些优秀的文化滋养着我,让我变成一个更优秀的自己。我相信,未来的我一定会无可限量,我更相信,传统文化定会伴我健康成长。
有谁知道针灸吗?据说它有许多用途还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口腔科疾病……哇塞,我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崇拜针灸这门中医疗法了!也就是因为那件事,让我对针灸彻底刮目相看。
记得我两年级时,奶奶得了慢性肠胃炎,她一次次到医院求医,吃了各种类型的西药,可还是无济于事。她进食后胃部依然剧烈疼痛、恶心,甚至还会呕吐。我们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可如何是好呀?后来,妈妈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得知中医针灸可以治疗慢性肠胃炎。在这无助的时候,我们好似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
星期六早晨我们一家人带着奶奶早早地来到岳阳医院就诊。挂了号后,我们坐在座位上足足等了一个小时,终于排到我们了。医生了解奶奶的病情后,决定使用针灸疗法来治疗。我偷偷地从门缝里张望着,只见医生手握一根细细的针,看着就让人汗毛竖立。她将针扎进奶奶的皮肉里,到一定深度后,用大拇指和食指转动着针柄,如果躺在病床被扎针的那个人是我,我一定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可奶奶呢,却一声不吭,好像针不是扎在她身上似的。接着,医生将另一根一模一样的针扎进奶奶的另一个穴位,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弹针柄,让针微微震动……最后出针时,医生用食指和大拇指按住针孔旁边的`皮肉,为了防止出血,她把针往前一压,然后用棉球按住针孔,迅速地一抽,重复着做这些动作,直到针都被一一抽出。
我将信将疑地目睹了整个针灸过程,虽然做针灸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左右,但我发现这时间过得十分漫长。做完针灸后,医生嘱咐爸爸要让奶奶好好休息,一个疗程后病情会有所好转的。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心里的大石头也落地了。一个月后,奶奶的慢性肠胃炎居然已经好多了,她再也不感觉胃部疼痛了,也不再呕吐啦!我们一家人欢呼雀跃。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原来针灸是一种用针刺、艾灸经络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是我国独有的、世代相承的医学魁宝,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我的介绍你觉得针灸神奇吗?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期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原动力,给大家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交流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大家共同守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海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伙欢欣不已。但当大家静下心来与拥有海量备受青睐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自己的优势在于大家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自己的传统文化被大量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大家自己是不是足够看重它呢?假如大家不可以非常不错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大家民族的悲哀吗?现实状况值得社会担忧。现在大量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大家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近况值得大家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愈来愈多的人已经了解守护自己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程度。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大家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假如大家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自己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可以诉说的苦衷呢?更让大家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大家看重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大家不想再看到我们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大家有责任、有义务守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耀眼的光彩。
伴随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大家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了解守护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
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当时刻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宝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存,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讲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进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现在,明白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明白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明白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明白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关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讲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周围事实上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舞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闻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青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尽管世界正在多元化,然而,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今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那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进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爱护,共同继承的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决信念,共创美好以后!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钞票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决,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决,这般执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胡书记在中说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保留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保留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留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一墨、一笔、一毡、一纸,点墨、提笔、中锋、收尾。如此反复,心因墨香浸润而宁静,眉因隶楷呈现而舒展。
墨味是苦涩而清香的,是迷人的,是令人心醉的。每每那浓黑发亮的墨汁倾入墨盒,那股迷人的苦香味涌入鼻腔,浸泡味蕾,沁入心扉,整个人在那一瞬间跌入迷蒙而宁静的遐想。
第一次对这看似枯燥落伍的东西产生興趣,是在爷爷那纸香、墨香交叠的书房里。本想滴一滴黑黑的“水”来玩,却不慎将它滴进了一旁的清水里,只见它舒展优美而自然的.弧线,深浅不一,犹如罩着一层薄纱的黑在无色透明的天地间优雅而脱俗地释放。
一年级,我进了书法班,与所有的初学者一样,开始临摹颜真卿厚重而端庄的楷书。可能是我可塑性不错,小小年纪便写得有模有样。只可惜一年后换了老师,我哭了好久,不愿跟新老师学,最后,学书法也就不了了之。
小升初过后,我再次拾起了尘封的毛笔,看它干涩的羊毫在水中无声地变得柔软。倾墨、点尖,细看墨汁顺着毫毛的纹理攀至笔腹,黑白分明,煞是好看。新老师很有个性,很有禅意,他另辟蹊径,鼓励我们先学隽秀自如的隶书,我学得很快,领悟起来也很快,老师常说我有灵气,一点就通,这更增进了我对笔墨的热爱。
过了一段时间,我想兼修国画,老师全力支持却要求更严格,提醒我梅兰竹菊是基础。梅花画了一幅又一幅,从苍劲有力的枝到娇柔仰放的花再到浓淡不一的墨色变化,一节课下来,脚边堆满了画废的毛边纸。我在一路赞不绝耳的书法征途中,头一回遇到如此挫败,沮丧犹如被石头打破的湖面,在心头一圈圈地荡开并且越来越大……
梅花……梅花……还是梅花!提笔落墨间我勾勒的花瓣愈加生硬,老师终于看不下去了,教训我说:“有你这样面对困难的吗?不欣然接受并努力争取,这种心态还不如多去写几张字呢,别画了!”
我低头看着被毛边纸埋没的双脚,忽觉出自己的盲区,是呀——心态、努力——仅此而已,真可惜了这些被我用来发泄的纸。
静下心,细品那萦绕在鼻尖墨香,轻盈而有力地在白宣上抽出梅树苍劲有力的枝条,在枝间勾出淡雅清幽的花朵,打点提蕊,倾心而至,简单而平和。提笔落墨,即是人生之悟。
这个星期,我采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爱传统节日了,由于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七年级,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一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大家露出了认可的笑容。大家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大家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大家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大家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爱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闻,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闻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如何,“年”就会进去,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伙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大家正筹备避难。这个时候,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大家听了连忙筹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快点逃跑了。从此将来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还越传越广,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大家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理论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片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孔子的“诗能够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谈笑可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情怀,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则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报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袭而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的。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者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正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景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都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去哪儿了?
我记得鲁迅曾说:“唯有民魂是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提高。”觉醒吧!我期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来构造我们祖国的辉煌。我们是龙的传人,头顶着祖国的蓝天,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血管里流着的是祖国的热血,生命力延续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歷史的洗礼,在漫漫的歷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歷,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如今,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变得渐渐的单调起来,继而忽视了一些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导致我们的文化正在不断地消逝。
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都开始过洋节,明明全然不知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的含义,偏偏要跟随他人去过这些节日。而取而代之的便是韩国人不知廉耻的‘抢’走了端午节,愈来愈多的中国传统节日风俗被遗忘,这些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即将被我们给断送,人们却完全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如果传统文化没有受到保护,她们将不断的消失,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失去我们一向引以为傲的几千年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将会失去学习她们的机会,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我们那只追求物质生活的腐`败心理。
可为什么文化会消失得如此之快呢?这跟我国一味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经济的不断需求,人们将那些陈旧的,在他们眼中毫无价值的古建筑拆除,用来建设商业街等能帮助经济发展的.东西。山西泽州半坡古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由罕见的青石砌成,特别珍贵。全村有明清时期的院落古宅多达六七十处。20**年,该村被认定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同年,当地政府以煤矿开采为由,将全村的近200户居民进行了强制搬迁;而后,又以复垦的名义将这里的古宅强制`拆除。现如今古宅大部分被拆毁,面目全非。在最近几年里,全国有许多的古建筑被拆除,拆除他们就是在拆除我们的文化。不止建筑,如今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艺术被人们淡忘,而这些反映出的便是日益消逝的中华文化。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句话即可反映出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在这里,我呼吁大家站出来为我们的文化而战斗,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用行动来拯救我们的文化,不能再一昧的”崇洋媚外“。当然,如果我们坐下来品味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许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文化同样很精彩。
如何才能帮助我们的文化呢?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它,去理解它的内涵,明白祖先们创造他们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真心的去珍惜这些文化,去热爱他们,与一切妄想破坏她们的恶势力做斗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记得小的时候,每当家里吃“饺子”时,我总是会歪着脑袋,充满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吃饺子,又是谁发明的饺子呢?”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消除我的疑惑,直到现在现在我依然清晰的记得。
妈妈告诉我,饺子来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这时正值数九寒冬,他在回乡的路上,看到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贫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更加难受。他一到家,登门求医者便蜂拥而至,可是张仲景心里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们。冬至到了,他让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了医棚,盘上大锅,专门舍药为穷人治冻伤。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在锅里煮,然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人们吃后,顿时觉得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此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慢慢地我长大了,知道了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不过因为饺子深受人们的喜欢,除了逢年过节,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常常享用。
告诉大家个小秘密吧,其实我是一个特别爱吃饺子的人,因为妈妈包的饺子实在是太美味了。一说到妈妈包的饺子,我就会不由自主流口水了。
妈妈每次包饺子,都会特别用心。她总能变着花样做出五颜六色的饺子皮:用火龙果汁和面,做成红色皮;用菠菜汁和面包,做成绿色皮;用紫薯和面,做成紫色皮;用胡萝卜汁和面,做成橙色皮;用海南瓜和面,做成黄色皮。还有原滋原味的白色皮。妈妈包的香菇木耳大肉馅儿饺子,吃到嘴里不仅味美,有益健康,还能让我感受到妈妈那暖暖的爱。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西餐,但是我还是喜欢身边的传统美食,我会传承中华文化,传递这份浓浓的爱。
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我们以此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尊敬与怀念。
今年的清明节,我们全家还是象去年一样,早上乘车到木洞镇后,我们就急急忙忙地登上渡轮。站在船头,我抬头一看,天空灰蒙蒙的,像要下雨的样子。一阵江风袭来,我不禁感到阵阵寒意,我赶快捂紧随风飘动的春衣。一阵“呜呜呜……”的船笛,又使我不禁精神一振。忽然,一只水鸟像闪电一般掠过江面,在白雾茫茫中转眼不见了踪影。渡轮在隆隆的.马达声中抖动着,送我们渡过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来到了江北。
看,路边农田的油菜花一片金黄。远处山上红的桃花,白色的李花也竞相争艳,夹杂在青山绿树间真是好看。一阵微风送来的阵阵花香,真让人陶醉。小溪两旁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像在给我们扇风一样,更让我觉得春寒料峭。
我们一家人在山路上蹒跚前行。临近墓地的一段路不好走,我们一步三滑地好不容易到了墓地。这时天上飘起了零星小雨,滴在我的脸上,令我感到了丝丝凉意。我不由得想起杜牧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来。诗中的描写的情景与现在是多么相似!这时,外公将白色的纸幡挂上坟头的竹枝上。纸幡立即随风飘舞起来。我和大姑婆把篮子放在地上,在墓前点上香烛和纸钱。大人都表情凝重。妈妈教我点好三柱香,在墓前行了跪拜礼。大姑婆眼圈红红的,跪在坟前说:“爸爸,我们来看你来了。”这一番话让我心潮起伏:清明节来已故长辈坟前扫墓,这是儿女在表达对父辈的缅怀和尊敬,这是浓浓的、割不断的亲情啊!我的思绪随着袅袅青烟飘逸着……这时,我觉得自己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红烛发着或明或暗的光,一闪一闪地燃烧着,流下的蜡像是在人们流下的泪珠。
大家祭拜完之后,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大人们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慢慢地离开了墓地。
在回家的路上,我没说太多的话。在满眼春色中,我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肩上已有了不轻的责任。我决定每年清明都来为已故的亲人扫墓,并对他们说,您们在那边还好吗?
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
——题记
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父母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父母从孩子的生命诞生起,就期盼着他一生的精彩,为他忙碌,为他操劳。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自觉,那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谁能感受到,胎儿躁动时父亲幸福的抚摸?有谁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时母亲忍受的痛苦?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是满怀激动的欢笑;当襁褓中的婴儿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现最多的是耐心;当我们咿呀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回赠我们的是无数的亲吻;当我们受到挫折或充满委屈时,父母的宽慰会及时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赋予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可以说,父母的关怀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
“百善孝为先。”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希图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愿和行动。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整理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孝为德之本。”由孝敬父母衍生开去,就是博爱,就是学会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爱人类。每个人出生在家乡故土,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成长,他都应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都应具有桑梓之情、赤子之心,长大后要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和人民。由孝道推衍开去,一个正直的人,还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扶贫济困,除恶扬善,让世界充满爱,让社会充满真诚、善良和美好,让人们都生活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之中。这就是大忠大孝,这就是孝行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
仍记得,昔日的祭祖、年画、对联等传统的新年文化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晚会和几条拜年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传统文化流失的表现之一。当圣诞节的红绿色充斥在街头,当韩国的端午祭祀申遗成功,当埃及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当我们中国内蒙古族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每一个人都应当在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头审视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的渗透,那些昔日的辉煌和美好为什么如此轻易地遗忘?为何现在都在提倡守望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又在何方?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为守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奋斗。例如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万人击缶的盛大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经典之诵,我们因昆曲悠扬而陶醉,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开幕式的策划者和设计者们沥尽心血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文华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中华儿女们诉说着传统文化的`珍贵的价值以及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不可替代的毅立。
在大型盛典上,我们看到人们为传承传统文化而做出的努力,而对文化的渗透,不应仅仅是重要场合的重视,还应是日常生活每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就比如前些日子新闻上报道的“山东省发行以孔子为主题的彩票”一事,一方面,它是中国首个以孔子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彩票,充分体现了策划者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宣传儒家文化。再比如连锁餐馆“吉野家”在外卖筷子的包装上印上儒家经典的句子,教导我们节约的美德应该发扬的道理。在彩票和外卖包装上印上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让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学习、并受用,这样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禁令人称道。
其实最好的指导便是习惯。若人们习惯性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看到这些东西,被提醒、被告诫,那么我相信收获的一定不是漠视与遗忘,守望传统文化就能看得见未来。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旧俗时,当在彩票和外卖包装上都已经能看到文化传承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不会再令人担忧。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经典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上学期,学校出版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文化读物》一书。
本书以西安地域文化为主线,以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当代文化发展为主要内容。介绍了西安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创作、科技发明等。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认真思考,我意识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多么肤浅。原来,我们的中国文化是如此迷人和多彩。作为中国陕西西安人,我感到非常自豪!美德,这两个词包含了很多关于美的故事。在看书的过程中,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感人的场景:黄翔扇着枕头暖坐,苏武不负使命,张堂清净自成,严于律己……都是普通人,却放任美德。这两个字真的留在了我的心里,用行动完美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崇高。(它让我明白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也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关于它,我有一个小故事要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相当晴朗的下午,在学校繁荣结束时。外面很吵。灰色的水泥地面上散落着各种垃圾,看上去脏兮兮的。五彩缤纷的人群挤在校门口,一个接一个班级的潮水般涌出,我好不容易挤出人群回家。一抬脚没走几步,就被一张照片惊呆了。没有人照顾肮脏的地面。不少,但没人接。就在这时,一个人影突然闯入了我的视野。那是一个穿着白色短袖和蓝色牛仔裤的小女孩。她缓缓弯下腰,伸出手,抓起地上的零食袋,转身扔进垃圾桶。整个动作虽然只有几秒钟,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的心是光明的,这是美德!今后,我也要向她学习,做一个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少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神秘民族。自然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节日习俗。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影响深远的节日文化。为什么农历正月十五叫“闹元宵”?一年中的正月是最喜庆的月份,也是一年中的正月。它被称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之夜。古人称夜为夜,所以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而“闹元宵”,“闹”二字,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烈气氛。这种美妙的节日文化体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悠远而浓厚的文化气息。我希望它永远流传下去!总之,看完这本书,印象很深。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很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国有很多传统文化,春天放鞭炮、贴春联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赏月,情人节可以恩爱相会……
现我来说说情人节可以恩爱相会哦!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牛郎少年,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后来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着追,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夫妻二人哭泣流泪,感动了天上喜鹊,它们搭成一座喜鹊桥让夫妻二人相会,王母娘娘无可奈何,只好允许每年七月七日相会。
后来农历七月七日就是我们现在的情人节!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经多年的流传,有了现在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由于无人能像钟子期那样了解我们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身很知道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汇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期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由于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样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爸爸妈妈给了大家生命,教育大家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大家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到今天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大家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大家又该如何做呢?
大伙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面试。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面试的人大量,却都只顾着我们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非常高的学历,却在这次面试中崭露头角,正是由于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大家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无数种,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象征团结和繁荣的节日,对未来寄予新的期望。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习俗,其中很多至今仍流传下来。其中一个习俗是吃饺子。当然,你应该在吃饺子之前先包饺子。为了吃到美味的饺子,我开始自己动手。
如果你想要饺子,你必须做饺子。它们不容易制作。在做饺子之前先用面条包饺子。我往面盆里倒了一些面条,拿了一个碗,往里面倒了一些水。一开始,水少了,揉好的面粉被捡起来扔下来。加水后,面条又粘在我的手上了。唉,水总是不合适的。面条和清淡的食物很难混合。你什么时候吃饺子!加入一点干面粉,面粉终于准备好了。但我真的迫不及待地等着妈妈说面条可以吃半个小时。当面条做好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面条旁边,拿出一小片面条,把面条揉成一条细条,就像我妈妈以前包饺子一样。因此,捏合部分厚而薄。幸运的是,它花了很长时间来揉捏,最后揉捏。我突然想:既然饺子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那么饺子一定很好吃,但一定很难做。努力吃美味的饺子!接下来,开始将面条切成小块,然后继续滚动。滚动皮肤是最困难和最优先的事情。如果饺子皮薄,饺子很容易破碎。如果皮很厚,则馅料是煮熟的,而皮不是煮熟的。我把面条压成一个可爱的`柿子大小,准备把皮卷起来。我一手拿着小蛋糕,另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嘿,很难像我妈妈那样卷起皮肤。我真的学不懂。最后,我把饺子皮卷得像个大蛋糕。虽然方法笨拙,但效果仍然很好。是包饺子的时候了。我妈妈给我做了我最喜欢的猪肉葱馅。我拿起卷起的皮,在妈妈身边学着包饺子。包完饺子后,我突然觉得包饺子并没有
那么难。最后,我把它包好,开始做饭。我在锅旁边等饺子煮。看着饺子翻来覆去,就像一条白鱼在玩快乐的游戏。饺子熟了!在我嘴里吃饺子,我不能说我快乐。一时间,我觉得自己离中国传统文化又近了一步。
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这对于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以上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构成,以不同的视角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是后来,我回到大连,回到妈妈身边。她的工作总是那么忙,忙到无暇顾及节日的到来,更不要说为我系彩绳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屋檐上的水滴随着时光的推流而一滴滴地掉落在那堆积了一厘米深的小水晕中,泛起了小小的.涟漪,望着眼前这一雨纷纷的美景,忽然一阵粽叶香,耐人寻味。
“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去睇龙船……”这是小时候奶奶抱着我,在端午节时嘴中念着的歌谣。而这种古老的气息还能代代相传吗?
走进厨房,家中还是那种老式的灶台,有两口大锅,均由柴火烧制,容量十分大,我想,在爷爷奶奶他们那一代,家中要生存的人很多,所以先前的灶才会是这样的吧。在这时,只见奶奶将用油炸葱头的“葱头油”捞起,放在一旁的小碗中。接着掀开另一锅有拌着许多什么蒸咸蛋,五花肉,鹌鹑蛋,花生……一切适合的东西,奶奶一样也不错过。因为再包之前,这些食物都未煮熟,因为害怕太油,所以我帮着奶奶一起弄。我们首先清洗粽叶,“呀”一不小心就被这粽叶的边缘割破了手,轻微的流血,更映衬出我对这粽子的喜爱,瞧去,奶奶正眉开眼笑的哼着小曲,包着粽。
双手平摊,在手心先放上一个粽叶,用大拇指夹着,来一个90度的完美弧度,使粽叶上有一个圆锥形的凹形,然后以3:2:1的比例调配米,鹌鹑蛋,五花肉,一层压一层,最后,再拿一片粽叶“封顶”,用一种植物的叶子绑上,放在篮子里,准备下锅。一只布满皱纹的手和一只细皮嫩肉的手在一起忙的不亦乐乎。
这细细的粽香,环绕了整个屋子,忽然,听见弟弟对着电话机喊了一声:“小姑,等等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一个汉堡跟一个芝士味的比萨,谢谢。”顿时,屋子里的气氛僵硬了,空气似乎要停止了流动,奶奶在这制作着中国的传统食物,而这新时代的小男孩却要去品尝外国的“快餐”。
这份古老的传承是否即将遗失了呢?若不是,那又能传承多久呢?这一切的一切,是否会成为那黑白史书上的记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