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
——题记([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置身我校“绿色生命教育”的氛围中,从教十余载,我深深感念于此。有人说,“生命若是一场途经,遇见就是最美的绽放!”那么,教育就是一场心灵与心灵的邂逅,这种邂逅,正是美的开始。
“倾听”之美
“教师的工作和责任是促进学生心灵绽放,这种绽放是理智、情感和健全的身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在完全和谐中,心灵才会得到自然的绽放。”
怎样“在完全和谐中”释放心灵之美?我想到一则案例——规则。
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一堂班会上,出示了一组数字151
65564342312;11556654433221;|11|55|66|5-|44|33|22|1-|。
让同学们观察,并描述看到了什么。
当学生们踊跃发言,完全进入“发现和交流”的愉悦状态时,班主任进入正题:“这三组数字本身都是由完全相同的数字组成,不同的只是每次多了一条规则,但正是由于多了规则,让这些数字从杂乱走向有序,从有序走向优美,可见规则也是一种美,一种节奏之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主题——规则之美。”
这位班主任匠心独运,利用一组数字加以创造性发挥,在交流和倾听中,规则不再是冷冰冰的枷锁,而是可以感受、可以触摸的“美的化身”。
由此想到2016年高考漫画作文《亲吻和巴掌》曾带给我的教育契机。其中一幅漫画是“两个小学生考分所带来的不同境遇——被亲吻(100分)和挨巴掌(55分)”,我把漫画展示给学生们,让他们去观察和体会,并且设置了如下的话题:
“如果你是100分或者55分的小学生,心里会怎样想?考了55分,你希望家长或者老师做什么?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面对困难,你认为怎样做才是最好的途径?”
学生们畅所欲言,我成了一位倾听者和记录人。在这次讨论之后,有位同学写了这样一段话:“‘人生曼妙的风景就在高低起伏、峰回路转之间;生命的精彩就在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之际。成就非凡人生的是一次次凤凰涅槃,是一次次破茧成蝶。’老师,请你相信,我们在慢慢成长!”
因为倾听,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因为跟随着他们的心灵,我听到了阳光的声音,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的探索,于光明中看到了奋进的力量。
“放下”之美
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田冰冰老师曾这样讲:放下心中的执念,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开始。放下对既定目标达成度的执念,为特殊学生成长的特殊时段,配置一把“临时的放大镜”,为他私人订制靠谱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从真正的学情基础上来看生长,看进步,你才能日日有所发现。
我的班级里有一位出了名的“阿慢”。阿慢学习不错,但是太胖了,1米7的身高,体重足有180斤。每天早晨,阿慢总是迟到的那一个。看到走廊里早已经空无一人,阿慢才刚刚转过楼梯口,我总是会忍不住一阵“狂风暴雨”,但是阿慢依然很慢,怎么办?
有一天,我对阿慢说:“我们和解吧!如果这个周你能有两次不迟到的话,体育课上我就为你向体育老师申请少跑一圈。”一想到那“可怕”的体育课,阿慢果断地点点头。果然,这个周阿慢遵守诺言。
一星期之后,我又找到阿慢。“如果你这个周有两次不迟到,并且能在来的时候跑步到教室的话,周末我免除你一半物理作业(物理是阿慢的强项)。”阿慢见又“有利可图”,也果断答应了。慢慢地,阿慢也深深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放下方能慈悲”,才能真正激发心灵里内在的“美”。
余秋雨曾这样写道:生命就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只要我们编织爱的阳光,栽培善的雨露,就可以温柔地叫醒世界的花开。让心中时常拥有朝霞、雨露和常年盛开的鲜花;让温暖和爱如嫩芽初生,当阳光拂过,便有金子在上面跳跃。一树花开花谢的笑容飘荡在心里面,让氤氲的清香萦绕在心田,给予的不仅仅是美丽。含笑的起始,含笑的过程,那才是它真的意义。
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场心灵与心灵的邂逅中,在陪伴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会听到自己教育生命不断拔节的声音!
(责任编辑 张玉萍)
|